黑臭河涌变千里碧道,谱写岭南人水和谐新华章
二千多年,广州人临水而居,广州依水建城。近年来,广州市水务局经过治水改革,探索出一条低碳生态治理之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147条纳入国家监管的黑臭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13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多地可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丽水岸景象。2021年广州市统计局相关调查显示,在参调的城市更新相关工作中,认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很大(较大)的市民占比最高,达到86.2%。
河长领治:实现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在制度革新方面,出台全国首个河长制地方性规范《河长履职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开展差异化巡河和河湖长制工作表彰。创新设立流域河长、开展网格化治水等,推行“河长+检察长”制度,开展河长、林长联合巡河巡林工作。当前广州市有四级河长3030名,湖长828名,自然村河段长3296名。
为强化水污染防治,成立污染防控突击检查队,对全市“散乱”污染源开展突击检查,累计突击检查10958宗;依托市、区、镇(街)、村(居)、网格五级源头减污作战图,对各类污染源以每季度为一轮开展整治,累计整治80569个污染源。积极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为河湖休养生息提供了空间,为河湖治理提供了施工走廊,“十三五”以来累计拆除涉水违建约1600万㎡,并及时对拆除后的地块进行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碧道,河湖面貌得到质的提升。
治水制度革新背后是治水理念的革新。广州市水务局坚持以源头治污理念推动黑臭河湖治理,通过拆违、排水单元达标、厂网建设、合流渠箱改造等从根源上杜绝污水入河。坚持治水先“治人”,通过科普、培训、互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公民爱水护水意识,减少污水乱排偷排。从“征服自然”改变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采取河涌自然水位运行、少清淤、不调水等低碳生态治水举措,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治水实际工作中,广州市水务局进行了技术革新,创新地推出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提升河长制运行效能。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河湖问题平均办结时间仅需11.5个自然日,河长制考核、河湖监测数据、河湖基础信息更新均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大量行政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
生态碧道:打造最具广州特色水岸空间
2019年以来,广州市高质量推进生态碧道建设,已累计建成碧道900余公里,以水为纽带,积极探索实践“碧道+”多元融合模式,实现了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
其中,广州注重“碧道+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碧道建设,系统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造“碧道+海绵城市”,把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作为碧道建设的首要内容,结合碧道布局,加快构筑防洪排涝新格局,完善骨干防洪排涝体系,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等等。
广州还将碧道建设与市民需求结合起来。以碧道建设为契机,联合市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动,有序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等,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进碧道+文化传承,建设中融入水利文化、航运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猎德八韵”等标志性碧道节点,“碧波争渡”“榕影画堤”“古祠醉影”等秀美景象得以重现。提倡“碧道+全民运动”,精心设计滨水场所,贯通水岸空间,打造适老适幼、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空间,配套健身器材、亲子乐园、游客驿站等基础设施,满足人们游憩基本需求,提升碧道的便民性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