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龙康公司,未经微信充分沟通前,请勿下单付款!
商品分类

加强城市极端暴雨天气的自然灾害防御

近年来,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统筹发展与安全刻不容缓。极端天气引起的城市洪涝灾情并不只发生在我国,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极端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出现,极端天气“黑天鹅”事件的不断发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加强城市极端暴雨天气的自然灾害防御,刻不容缓。

  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一是提高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标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是应对极端暴雨天气的硬件基础。当前,应对城市防洪和排水除涝工程体系进行整体排查,对薄弱环节升级改造;同时,对现行的城区防洪、排水防涝规划标准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修订提升城市排水除涝与防洪规划的防御标准。学习国际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地下蓄水综合管廊,建设应急储备池,在雨洪严重的超大型城市建设地下大型蓄排水系统。在新开发的城区,提前规划高标准、大容量的排水除涝基础设施,有条件的新城区实行就地滞洪蓄水。

  二是结合城市更新,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管理应尽快适应极端暴雨天气增多的模式,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推进韧性城市的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结合,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容积密度高,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更应推行“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改造屋顶雨水收集系统,“见缝插针”增加碎片化的绿地雨水滞留系统,实现快速、多点的就地消纳雨洪。新城区多位于目前城区的郊区地段,可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地理特征,发挥海绵城市防洪除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系统工程的作用,构建海绵体流域。新城区的开发更应做到规划先行,在规划期就落实城市蓝绿线控制,尊重水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留湿地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三是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容易造成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多日瘫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未雨绸缪,在雨季来临之前与降雨间歇期,应及时开展市政供电、供水、通讯以及小区二次供水、配电等设施的安全检测,加强防雨防洪安全防护;重要建筑和部门的二次供水和配电设施应考虑建在地面,暂时不具备条件转移至地面的,按防护标准改建,做到封闭防水。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预报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一是提升应对极端气候的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水平。近二十年来我国气象预报的精准度、精细度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气象预报能力已可以达到空间分辨率1公里、更新频次10分钟至1小时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开发先进的预报产品,可实现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在此基础上,应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和预警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

  二是完善灾害防御的应急体系。在应急体系的硬件建设方面,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暴雨洪涝灾害的城市应急决策智能辅助平台。融合气象、水文、城建、交通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基础数据,形成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地图,建立智能信息系统识别风险点、隐患点并进行分类分级,输入各重点区块、单位的应急责任人与预警服务对象清单,配合不同级别的预警应急响应需要。在应急体系的软件建设方面,建立分工明确、组织有序、跨区域联动的应急网络。建立规制,压实责任,明确省、市、区、街道、社区以及各相关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灾害信息报送渠道及相关负责人,确保灾情报送及时、应急反应迅速有序。科学编制与修订应急预案,避免多头预案相互矛盾,组织有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预案各个环节的培训,实施应急预案的演练,避免预案流于形式。完善预警发布的专门渠道,加强气象、水文专业预警发布的权威性,建立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的预警发布路径。完善基层救灾队伍和救灾应急装备。

  重视灾后处置,提高人民群众的风险安全意识。灾后处置也是应对极端暴雨天气的自然灾害防御的重要工作之一。暴雨过后,安置帮扶受灾群众,排除因暴雨洪涝造成的险情,对损毁的交通、电力、水务和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修复,也都需要统一组织安排、及时有序进行。同时,对于灾情的统计工作,也应压实责任,各政府部门逐级上报,社会灾情片区网格化摸查,对迟报瞒报灾情的情况严肃处理,这些对于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的同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出现“大灾之后有大疫”情况。尤其是在目前新冠疫情散发的情况下,更应重视临时安置群众的防疫工作。

  广州市气象局、教育局、人社局在2019年联合发布了《广州市公众应对主要气象灾害指引(修订稿)》,对于提升公众和有关单位的应对暴雨灾害风险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颁布相关指南的同时,还应加强多媒体、全方位、全年龄段宣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每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动员各单位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城市暴雨洪灾的认识。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8-780-280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longk.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